Powered by APSense Business Network

论催眠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05. 精神分析 | 星期一, 12月 4th, 2006

  经过这两天接受张同研教授催眠术的培训,我已经对此理论基本掌握,催眠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仍然是件颇为神奇的事情,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治疗方式,被人半信半疑所传播。由于电视及表演在某种程度夸大了催眠效果也同时弯曲了人们使用催眠术的原始动机,也正因为人们天生具有反叛及破坏的本能,让我们误以为催眠术作为控制他人为目的的神奇活动,也将魔法师,巫师所具有独特的法力转移给了催眠师,这种既让人感到生畏又让人向往的感觉无疑是每个人所渴望和好奇的。

  判定一种精神治疗的效果主要从三方面,即治疗效果,治愈周期,治愈后的稳定性。催眠治疗对于适应症在前两者基本能做得很好,但是对于稳定性方面仍颇为争议,这也是弗洛伊德最终放弃催眠治疗方法而转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对于强迫性症状张教授也承认运用催眠术是极其难以治疗的,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派的初衷就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强迫性障碍及歇斯底里症候。在催眠课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张教授之前有一个年轻人患有视觉障碍症,在他的眼前时而有白色阴影出现,但是在眼科检查下并没有任何生理症状,由此可以分析那个白色阴影是病人自己想象出来的。张教授通过对该病人进行催眠治疗发现该病人在早期孩童时期受到性的原因导致的精神创伤,张教授并没有把这个早期的创伤产生的过程告诉该病人,而是通过编制了一个场景类似的神话故事告诉了该青年。然后,这个青年醒后因为通过这个故事蕴含的潜意识去治疗精神疾病,随后逐渐康复。这里与精神分析有着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既是让病患将导致疾病的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面,随之病症逐步消失,而区别点是精神分析是让病人逐步正视潜意识突破病人对于潜意识的压抑及抗拒,而催眠是通过告知一个新故事来传达故事中的隐喻,隐喻的对象既是前面所提到的潜意识。

  在张教授的课程中,在催眠师给被催眠者治疗时,总是通过一个类比故事来纠正被催眠者的错误观念,这一点似乎是催眠师通过先期对病人了解后通过梦的工作机制,给被催眠者编制了一个合乎情理的梦,而催眠者在催眠结束后,因为受这个人为梦的暗示,从而逐步消除病症。那么从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那就是让病人讲述他自己自然的梦,然后分析师与病人一同来对他的梦解析,来发现潜在的压抑现象,并将被自我压抑的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面,如此一看催眠术与精神分析在梦方面的处理正好互为相反。

  以上谈了催眠术与精神分析一些关系,催眠对人的影响作用主要就是暗示过程,而如果纵观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暗示无处不在,最普遍的暗示行为为个人暗示及集体暗示两种。催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暗示过程,也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间建立的高度信任关系,那么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暗示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暗示行为,既有建立在信任关系上,也有建立在不信任的关系上。如果要将这个话题展开,我们可以让思想自由驰骋,可以包括对社会认同作用,品牌感情传递,人与人交际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暗示作用来进行相互交流和引导的。

  催眠过程的指示术语是极其简单,我想任何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但是大师级催眠师却具有两个并非常人所拥有的。一点是催眠师的人格魅力,他将以神的原型自居,他的病人将受他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说催眠师用一种超自然的能量集中向他被催眠者释放,这点毫不夸张。另外一点催眠师具有超强的联想能力,因为要将病人的潜意识在短时间内选择一个可类比的故事,并连贯的讲出,这一点足可以与文学家具有的想象力所攀比。因此优秀的催眠师既具有神学家的气质也要具有文学家的想象力,并能通过观察被治疗者的细微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气质和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现在我仍然是个旁观者,也并非企图要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但对于这个让人所谓神秘的领域,即使走马观花游览一遍,也让人大开眼界。

Share on APSense

4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