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APSense Business Network

论创业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四, 3月 5th, 2009

创业的本质什么,创业的目的是什么,为何社会要宣扬创业精神?

有朋友问我创业英文如何翻译,我也一时茫然,不知道用哪个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也许用开创一种商业,Launch Business更为恰当。

我认为商业的根本有几种类型:

1. 促进物质交换

这一类体现在销售,推销,经销等行为,他们自身不对物质进行生产和调整,只是促成双方对对方某种物质欲望的满足。

2. 进行物质变换

体现在制造业,生产领域,他们根据已有的方法,将无序的物质排列变成有序的物质整合。

3. 创造物质形态

体现在设计、发明等领域,他们根据多种思想,经验及创新思维,将现有的各种物质融合,变换,产生新的物质形态。

4. 改变体验意识

体现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他们引导人们改变认知及心理体验过程,促成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化,法制化。

我认为在以上任何一个或多个商业类型进行自主活动的行为都属于创业,不过哪一类更值得我们尊重和支持的呢?也许咋一看该是后几条,不过我们会遇到同样一个问题,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也许只有自己的心才能感知!

论感觉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四, 3月 22nd, 2007

  今晚闭上自己双眼,开始默默感受,究竟一个人有哪些感觉呢?经过一番思索后,列出了这些我自认为可以称得上感觉的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错觉,幻觉。

  对于前五种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是受到外部刺激而产生的知觉,暂且称为外在知觉。而后两种知觉是由内而外产生出来的,那么就归为内在知觉。

  对于外在知觉会将能量一部分释放在我们的有机躯体上,产生生理的变化,另外一部分渗透入我们的心灵。这5种外在知觉并不是同样比例的分配,我相信是他们渗透入心灵的程度从高到低的次序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通常视觉和听觉对于我们的感触是最大的,而味觉及嗅觉将是非常的微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像卢梭在《论语言的起源》所否定这两者对心灵的冲动。例如长期身处他乡的人们,品尝到家乡特产或一切与之相关熟悉的事物难免都会产生思念故乡的感情,此时得知该知觉会产生足够的能量也能来触动心灵。对于视觉和听觉,这将是一身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外在知觉,我们能观赏到色彩缤纷的世界,我们能倾听优雅动人 的旋律,我们因此可以认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内在知觉是不可能自发产生,通常是在外在知觉刺激后,剩余的能量激发了我们内在的知觉。错觉是将环境中的部分元素进行了置换,然后再对我们的外在知觉系统产生刺激,这是来自心灵的刺激,并且错误的模拟了环境因素带来的感受。而幻觉与错觉有着类似之处,都是来自心灵的刺激,幻觉产生的刺激条件不需要以环境为背景,是受愿望的驱使,也可与白日梦相提并论。那么直觉是什么呢,也许直觉根本不存在,直觉将是幻觉与错觉的混合体,因为潜意识中有着愿望达为动力,通常直觉的美誉来自事成之后。当错觉与幻觉被人奚落时,直觉总是沾沾自喜。

  单一的感觉如同色彩中的三原色十分单调,只有通过不同知觉的组合,通过外在知觉与内在知觉不断交替变化,使这个世界增添更多神秘感。作为人,自己虽感受于其中,但更希望使人感受于自己。

论信仰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四, 3月 1st, 2007

  宗教是一种信仰,泛神论者同样也有自己的信仰,而信仰并不只是这一切。信仰可以是信仰生活朴实无华,信仰忠贞善良,信仰坚忍不拔,这些都在我们可以信仰的范畴之内。有核心对象的信仰会让自我们自居成为信仰的对象核心,无对象信仰是因为完美追求而对自我的约束。
 
  对于前者,例如基督教,他存在并且获得众多教徒的拥戴,而核心对象耶稣成为人们保护者。他有着无尚的权利与地位,人人都仰视他。然而,众教徒中人人都会想与之相似,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耶稣的精神将渗透于信仰者灵魂之中。因为他的存在,也许我们也将成为他,因为可以成为,所以同样拥有。永生将意志升华至众人之上,热爱再次涌于心头,幻想与现实交错,没有错误,没有正确,不需要思考,只有至善至美的关爱,如同当初的信仰。  

  而第二种的信仰则对超我的信仰。内心将进行一次的分离,更加严格稽核自我的行为与意识,这并不是没有目的,而是对于那个超我的崇拜。自我重塑的愿望驱使着自我人格的重新构建,因为他确信那样的超我同样也有理由成为他人信仰的对象,成为被自居的人。他将因为社会光芒的照耀下,有形有色的存在。如同我们眼睛之所以时常会欺骗我们,因为我们看到的物象不正是通过光芒的反射才能来呈现的吗?也许他们存在于眼前,也许他们仍是停留在遥远的对岸,星光如此灿烂,我看得见却把握不住。

  信仰只能代表着一种趋势,一种期望,因为他们远离现实,我们也许一生无法实现。但信仰如同一盏盏明亮的指路灯,照亮了前方曲折的道路。当信仰唯一时,光影交织的错觉仍无法明示前方的险境,当信仰泛滥时,过多的选择只会让人迷失在欲望的森林之中,当信仰模糊时,目光短浅也许是最合乎情理的当下行为。

论假设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六, 12月 9th, 2006

  经济学家习惯于在众多定理前补充上假设的条件,正是因为这个假设的存在,让定理变得完美无缺,这时候我们便可冲上一杯咖啡,闲情雅致一番,或点上一支烟,云里雾里走马观花游览一遍梦幻境地。此时,我们联想翩翩,憧憬美好未来,我们相信生活因我们的存在而更有意义,激情四射,花儿不再凋谢。

  这世界不再无限,困惑源于假设,追求快乐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假设如同松动的链带,这部驶往未来的快车却如此不坚固,也许还没有多少前行却早已支离破碎,假设是堕落的渊源,但它仍是这世上的宠儿。

  我们也许因假设而前行,也许因假设而气馁,也许因假设而遗憾,太多的假设,太多的梦,无情的假设,将我们无情的弃舍,假设即如此,不如超越假设!

论催眠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05. 精神分析 | 星期一, 12月 4th, 2006

  经过这两天接受张同研教授催眠术的培训,我已经对此理论基本掌握,催眠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仍然是件颇为神奇的事情,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治疗方式,被人半信半疑所传播。由于电视及表演在某种程度夸大了催眠效果也同时弯曲了人们使用催眠术的原始动机,也正因为人们天生具有反叛及破坏的本能,让我们误以为催眠术作为控制他人为目的的神奇活动,也将魔法师,巫师所具有独特的法力转移给了催眠师,这种既让人感到生畏又让人向往的感觉无疑是每个人所渴望和好奇的。

  判定一种精神治疗的效果主要从三方面,即治疗效果,治愈周期,治愈后的稳定性。催眠治疗对于适应症在前两者基本能做得很好,但是对于稳定性方面仍颇为争议,这也是弗洛伊德最终放弃催眠治疗方法而转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对于强迫性症状张教授也承认运用催眠术是极其难以治疗的,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派的初衷就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强迫性障碍及歇斯底里症候。在催眠课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张教授之前有一个年轻人患有视觉障碍症,在他的眼前时而有白色阴影出现,但是在眼科检查下并没有任何生理症状,由此可以分析那个白色阴影是病人自己想象出来的。张教授通过对该病人进行催眠治疗发现该病人在早期孩童时期受到性的原因导致的精神创伤,张教授并没有把这个早期的创伤产生的过程告诉该病人,而是通过编制了一个场景类似的神话故事告诉了该青年。然后,这个青年醒后因为通过这个故事蕴含的潜意识去治疗精神疾病,随后逐渐康复。这里与精神分析有着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既是让病患将导致疾病的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面,随之病症逐步消失,而区别点是精神分析是让病人逐步正视潜意识突破病人对于潜意识的压抑及抗拒,而催眠是通过告知一个新故事来传达故事中的隐喻,隐喻的对象既是前面所提到的潜意识。

  在张教授的课程中,在催眠师给被催眠者治疗时,总是通过一个类比故事来纠正被催眠者的错误观念,这一点似乎是催眠师通过先期对病人了解后通过梦的工作机制,给被催眠者编制了一个合乎情理的梦,而催眠者在催眠结束后,因为受这个人为梦的暗示,从而逐步消除病症。那么从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那就是让病人讲述他自己自然的梦,然后分析师与病人一同来对他的梦解析,来发现潜在的压抑现象,并将被自我压抑的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面,如此一看催眠术与精神分析在梦方面的处理正好互为相反。

  以上谈了催眠术与精神分析一些关系,催眠对人的影响作用主要就是暗示过程,而如果纵观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暗示无处不在,最普遍的暗示行为为个人暗示及集体暗示两种。催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暗示过程,也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间建立的高度信任关系,那么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暗示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暗示行为,既有建立在信任关系上,也有建立在不信任的关系上。如果要将这个话题展开,我们可以让思想自由驰骋,可以包括对社会认同作用,品牌感情传递,人与人交际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暗示作用来进行相互交流和引导的。

  催眠过程的指示术语是极其简单,我想任何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但是大师级催眠师却具有两个并非常人所拥有的。一点是催眠师的人格魅力,他将以神的原型自居,他的病人将受他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说催眠师用一种超自然的能量集中向他被催眠者释放,这点毫不夸张。另外一点催眠师具有超强的联想能力,因为要将病人的潜意识在短时间内选择一个可类比的故事,并连贯的讲出,这一点足可以与文学家具有的想象力所攀比。因此优秀的催眠师既具有神学家的气质也要具有文学家的想象力,并能通过观察被治疗者的细微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气质和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现在我仍然是个旁观者,也并非企图要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但对于这个让人所谓神秘的领域,即使走马观花游览一遍,也让人大开眼界。

论方法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三, 11月 1st, 2006

  我认为方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什么是方法呢? 方法是一种假想的行为。在我们用一种方法处理某件事情之前,已经对假想行为进行设定,更重要的是对结果的猜测。因此衡量方法的有效性就是实践与期望的距离,然而所谓最优方法就是特定情况下的纳什均衡。
  
  首先来看方法的有效性,如果提出的方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情况与预期差异很大,那么这样的方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例如,当一个人具有获得财富欲望的时候,他希望采用某种方法来收敛金钱,如果他的方法只是购买福利彩票来获得巨额奖金,对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全然依赖于其期望值。如果期望是全依托中大奖带来一生奢侈糜烂的生活,那么这种方法是愚不可耐的,是不切实际的无效方法,如果他的期望值仅是购买一份致富的希望,一个寄托,也算是我之前所提到满足个人隐性需求为目的的,那么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以低成本实现个人期望。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方法是否有效不仅依赖方法的实施过程,也取决于期望的变化与选择。时常人们感叹风云四起,世事无常,无常也因自身所致,生活的节奏无法与思想的旋律同步,计划常发生变化,而变化却无生于计划。
  
  其次,最优的方法是我们在众多方法中的选择结果。通常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会产生,如果没有了限制就如同将两件不相干的东西进行比较,例如问自己是昨天晚宴的美味还是晨曦的光芒让人心情更加愉悦。在特定限制条件下,我们会有许多的方法,如果选择某一个方法,对于个人做其他的调整,都无法更甚于该方法带给我们的效用,这是我们称之为一个最优的方法或策略,它也可以用纳什均衡来描述。有人往往会忽略纳什均衡的实际作用,对于许多纯理性思考的问题,我们无法从正面去回答,也根本没有一套定式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做到,通过思维对相关因素各种组合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法,然后让纳什均衡来过滤这些原始方法,那么筛选下来的必然包括理想或最优的方法。物理学上许多规律正可以验证我这种说法,当人们需要推导某一个现象的算式,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各种不同的物理公式(可以称为方法),然后对这些公式进行过滤,最终的定理就是最优的方法,即其他任何公式都无法达到这个最优方法所具有的准确性。

  好了,夜已经无情剥夺了我今日的生命,关于方法更多的想法也许可能在某次漫步中会有新的发现。

论梦的预言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一, 9月 25th, 2006

  也许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梦中遇见将来发生的某件事情,暂且称之为梦的预言。

  一个个生活都有着许多愿望,或美好或无奈,但必须承认这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这些愿望或强烈或平常,在个体的思维空间中飘荡,从构思到实现有着一个未知的过程。

  愿望的达成,这点我不怀疑,愿望的达成呈现的是美梦的重现,而愿望的现实实现是需要人的动力和前瞻性,但时常我们忽略了另外一种起着推动作用的因素 – 潜意识。如果我们的愿望有20%能付诸实现,假释这20%的愿望中有20%的在梦中的出现过,而梦中的情形多为达成后的显意。这样一衡量便有4%机会出现梦的预言,梦中愿望达成的潜意识更可能去推动现实实现的可能性。

  那么梦预言的成功几率取决于愿望的实现率和梦中的出现率。

  在之前的假设,4%的梦的预言几率会是怎样的概念呢?如果每两日作一次梦,那么2个月能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人们通常对罕见或通灵化的事件有其记忆很深,那么这样一次事件的延续性会变得很长,况且有人会日日皆有梦。

  既然对梦的预言性作此解释,那么梦中情景真的与现实情景一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与前文梦的预言性并不冲突,对于愿望的达成我们更在乎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但是一旦结果相似,那么我们全然忽略或遗忘梦中愿望达成的过程,但同样归属于梦的预言作用,这便是所谓梦的预言!

论抽象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四, 9月 14th, 2006

对于具体的事物:

任何一个时间段的物象,都是由一个个时间片的物体组合而成
任何一个物体是由无限的平面组合而成
任何一个平面是由无限的线条组合而成
任何一个线条最终是由无限的点构成
因此,我们可以称点是一切事物的抽象体

然而在精神意识层面的抽象,那又是个怎样地过程呢?

首先我们谈谈为何要抽象,我们做一切事情都是有动机的,
所谓感性行为就其本原也一定和某些事物有着潜在关系,
世界不存在纯粹无动机行为。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下,人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
你能说你游离在大海之外吗?我们为了寻求更多的统一,从而
把自己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那就是抽象,我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抽象。
为了寻求真理,我们牺牲眼前的表象,让意识如万箭齐发,穿越它,
看透它,去发现那个称之为本原的意识点。

这个词汇让我们现在彼此如此激动,因为他也是所有学科发展的根本。
不论数学,物理学,经济学,医学无不都在寻找道,道既是抽象的本意。

思考到这里,让我们来看看这更有趣的现象。

理论的研究过程是:具象 -〉抽象
理论的应用过程是:抽象 -〉具象

这个过程中,前后两者的抽象间可以划上等号,但是两个具象是明显不同的。
后者比前者更高阶,覆盖面更广,这就是学术发展解释的抽象。

论人性的构成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二, 9月 5th, 2006

  每个作为个体的人,任何外在表象上的差异如同动物形体上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着超自然的精神思想。我以前一直过于强调从物质运动角度来解释思想的变化活动,现在我承认这是错误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1/0是没有意义的算式,为何我们不能反过来思考让没有意义变成有意义的0/1。许多情况下我们茫然在自我价值追求中,老生常谈短暂生命多可贵,可当一天我们终老病死的那一刻,还有多少人挺直腰杆,重复那一样的话呢?

  我相信人的天性更多是由人的本原特征和后天环境一同造就的。前者如同大自然中的三原色,简单确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并非指的是智商、情商等因素,而是人的感性因素,如贪欲,表现欲,情欲等等,而后者更多的是学习过程所决定。学习是经验的长期积累,概念与具象重复关联和转化,抽象意识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

  由于本原特征的要素并不多,造成人与人的差异无非是在各因素上的强弱程度不同,而后者会产生更多的选择及组合。假使每个人一生阅读500本书,那么只要有20本不同的组合,就可以达到天文数字规模的种类。可见这也是产生极其丰富,不同个性的起源。

  其实一个人的独立思想的形成在幼童时期已经存在,之后就是通过外界的环境不断深化和扩展延伸的他的思想。如同全息现象,从微观到宏观,从片面到整体,都存在一种特征形态,它是人性多么美妙的内在形体,如同冬天飘落的雪花,当我们拿一个足够大倍数的放大镜去观察它,似乎一直保持一种统一的风格。

论幻想

Song Liang | 01. 宋氏论语 | 星期一, 8月 7th, 2006
人总是在幻想和现实中穿梭的动物, 美丽悠久, 陈年岁月, 多少真实, 多少无知, 浑然不知.
一个晴朗的日子, 虽然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朵朵白云飘然自若. 我抬起头, 看见纯洁的蓝天.
莫名的幻想同样浮现在空中, 我热爱这样的生活, 热爱彼此的自由.
匆忙的生活, 幻想永远不会停顿, 因为我相信只要存在幻想, 生活不再寂寞.
大地永远与我为伴, 生命虽短, 但最大的悲哀是去猜测终点的到来.
我乐于计划, 那期待的事件如浓浓咖啡, 静待我去品尝.
微风飘飘, 依旧渺渺, 幻想如初, 明日知晓.
下一页 »